一人一校 共青城一老师独自守护乡村娃14载

一人一校 共青城一老师独自守护乡村娃14载插图

青山下,溪水旁,有一个静静的山村,山村深处有一所简陋的教学点,教学点里有一群可爱的娃娃和一位可敬的老师。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师为了山村孩子的明天,在山村小学讲台上一站就是44年。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情,谱写了一首无私奉献的教育之歌。他,就是共青城市苏家垱乡金垅教学点唯一的教师——蔡金元。

正值青年遇变故初为人师倾真情

1955年出生的蔡金元中专毕业后做起了木匠,本来一切顺风顺水,却在1974年改变了命运。19岁的他因一次操作失误,不慎锯掉了自己8根手指。那时的蔡金元心灰意冷,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。

村领导得知此事后,不仅上门安慰、鼓励蔡金元,还安排了一份看守堤坝的工作给他。在堤坝看守了半年,蔡金元觉得自己不该如此浑浑噩噩地过下去。“我虽然失去了8根手指,但是我还有知识,我可以教书啊。”为了可以胜任乡村教师的工作,他在堤坝上一边复习小学课本,一边练习写字。失去了手指,写字谈何容易?蔡金元用右手仅剩的大拇指与手掌牢牢攥住枝条,在堤坝上一笔一划地练习着。“手掌磨疼了、磨破皮了也要练,就这样练习了半年才写出了有些模样的板书。”蔡金元说到这里伸出了他的右手手掌,在他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。蔡金元最喜欢写毛笔字,在教书闲暇之余他都会在休息室里作上一两副,就这样坚持了四十多年。

在堤坝看守一年以后,村领导将蔡金元安排到苏家垱乡土牛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,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。1975年的时候,土牛小学有400多名学生,一开始蔡金元负责二年级的教学。第二年,土牛村建起了一所中学,他又带了两年初中的物理化学课。“中学撤离后,我就一直带小学的毕业班,一带就是十几年。”

一人撑起一学校是老师也是保姆

2002年,由于规划调增,原小学改名为苏家垱乡金垅小学,学校设1-3年级三个班,20多名教师只能安排5名教师留守,眼看着同事们一个个被调往其他学校,蔡金元没有犹豫,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留下。“不管在哪里教书都是一样的,更何况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。”

2004年,因为学生越来越少,金垅小学要改为教学点,并且只能设一年级、学前班各一个班,留一名老师任教。一个人留下来将意味着什么,蔡金元和同事们心里都很清楚。就在同事们犹豫不决的时候,蔡金元却主动请缨。虽然选择留下就是选择了孤独与寂寞,但是蔡金元更加明白,自己是这些孩子走出村子的希望。

因为只有一名老师,蔡金元每天教完了语文要教数学,教完了数学要教音体美;布置好了一年级的作业后,又要忙着照顾学前班的孩子,不能离开学校半步。蔡金元从不认为这里是教学点,只有一个老师,教学管理上就可以马虎。

蔡金元每天去上课都会拎着一个装着铅笔、橡皮等学习用品的小袋子,那些文具都是为低年级的学生准备的。“因为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小孩动手能力差,大多不会削笔,也容易丢三落四。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,我就帮他们做好了准备。”蔡金元说,自己当时的工资并不高,这份额外的开销着实有些吃力。于是蔡金元用残缺的手掌在教书空闲拿起锄头,种起了棉花等农作物补贴家用。

蔡金元对孩子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。春季骤冷骤热,热了要帮着学生脱去厚厚的外套,冷了又要及时给他们穿上。学前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,还不知道怎么上厕所,蔡金元就要帮他们脱裤子,甚至帮他们擦屁股;哪个孩子稍有不适,蔡金元就会拿出备好的体温计给他们量体温……附近的村民都对蔡金元赞不绝口,大家都说蔡金元又当老师又当保姆的不易与钦佩。

教书育人四十载退休后仍义务教学

光阴荏苒,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,2015年,时年60岁的蔡金元已是两鬓斑白,他把在金垅教学点历尽的艰辛都深深地埋在心里,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增加人手、提高待遇之类的要求。

走进金垅村教学点,一块“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”的醒目标语会映入你眼帘,空荡荡的校园寂寞无声,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。“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”,这不就是蔡金元心声的流露吗?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”这句教育名言在蔡金元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
退休后蔡金元依然放心不下孩子,再次返聘回学校教书2年。2018年因身体原因,蔡金元走下讲台,办起了义务辅导班。“在今后的道路中,我会继续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教育当中去。”

40年间,蔡金元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,多次被评为全乡优秀教师、师德标兵。40余年,蔡金元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。每当谈起学生,蔡金元就有一股自豪感:“我是一名山村深处的老师。看到孩子一个个走出村子,实现了他们的梦想,我也觉得幸福!”

标签